- 相關推薦
我國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計算
我國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計算
[摘 要]按照我國個人所得稅法關于勞務報酬所得稅的具體規(guī)定,單位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的,負有代扣代繳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的義務與責任。由于勞務報酬所得稅是對一次收入畸高者實行加成征收,且雙方約定勞務報酬額時又有稅前與稅后兩種方式,使勞務報酬所得稅的計算較為復雜。
為了幫助各企事業(yè)單位的財會人員正確理解并履行代扣代繳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義務。本文對勞務報酬所得稅的具體計算予以解析。
[關鍵詞]勞務報酬;應納稅所得額;稅后所得額;速算扣除數(shù)
個人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向非任職、雇用單位獨立提供各種勞務,按照雙方約定取得的報酬。按照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單位負有代扣代繳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的義務與責任。
對用人單位未履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義務的,根據(jù)我國《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條規(guī)定,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實際工作中,有的企事業(yè)單位不能正確理解和履行代扣代繳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義務,計算應納稅額不準確的問題時有發(fā)生。為解決這些問題,將勞務報酬所得稅的計算解析如下。
一、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稅率
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適用比例稅率20%,并對一次收入畸高者,實行加成征收。具體規(guī)定為:一次取得勞務報酬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20 000元的,適用稅率20%;超過20 000元~50 000元的部分,稅額加征五成,實際上適用30%的稅率;超過50 000元的部分,稅額加征十成,實際上適用40%的稅率。
因此,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稅率實際上是三級超額累進稅率。見表1。
二、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表1中的每次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每次勞務報酬收入額減除費用后的余額。減除費用方式分為兩種:
(1)每次收入額不超過4000元時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800
(2)每次收入額超過4000元時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每次收入額×20%=每次收入額×(1-20%)
三、應納所得稅與速算扣除數(shù)的計算
應納所得稅的計算也分為兩種情況:
(1)不適用加成征收時
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20%
(2)適用加成征收時
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公式Ⅰ)
或 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公式Ⅱ)
公式Ⅰ是根據(jù)超額累進稅率的原理,將適用不同稅率的應納稅所得額分別計算應納稅額后,再加總得出應納稅總額。采用這種計算方式,在超額累進稅率級數(shù)較多的情況下,加總計算較繁瑣,運用公式Ⅱ則可以簡化計算。
公式Ⅱ中的速算扣除數(shù),是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與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之差。
根據(jù):速算扣除數(shù)=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
可得公式Ⅱ: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速算扣除數(shù)
=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表Ⅰ中的三個速算扣除數(shù),其計算過程為:
(1)速算扣除數(shù)0。當應納稅所得額(為表述方便用P表示,以下同)未超過20 000元時,適用20%稅率,不適用超額累進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為0。
(2)速算扣除數(shù)2 000。當P超過20 000元、未超過50 000元時:
速算扣除數(shù)= P×30%-〔20 000×20%+(P-20 000)×30%〕=2 000(元)
(3)速算扣除數(shù)7 000。當P超過50 000元時:
速算扣除數(shù)= P×40%-〔20 000×20%+(50 000-20 000)×30%+(P-50 000)×40%
=7 000(元)
四、應納所得稅計算示例
【例1】某單位邀請某學者為職工講學,講學時間1天,約定勞務報酬3000元(含稅);邀請某技術人員為職工培訓一項新技術,培訓時間10天,約定勞務報酬30000元(含稅)。
則該單位的具體處理應為:
(1)兩項支出共33000元,計入有關成本費用項目核算。
(2)學者的勞務報酬3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3000-800=2200(元)
應納所得稅=2200×20%=440(元)
向該學者實際支付 2560元。
(3)技術人員的勞務報酬3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30000×(1-20%)=24000(元)
應納所得稅=20000×20%+(24000-20000)×30%=5200(元)
或 應納所得稅=24000×30%-2000=5200(元)
向該技術人員實際支付24800元。
(4)單位在代扣稅款后的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將稅款繳入國庫。
五、單位與個人約定稅后勞務報酬應納所得稅的計算
當單位與個人約定的是稅后勞務報酬時,劃分適用稅率的不含稅所得額與換算系數(shù)見表2:
表2中不含稅所得額(即稅后的勞務報酬額)劃分等級所依據(jù)的三個數(shù)額,其計算過程為:
(1)3360元。計算勞務報酬的應納稅所得額時,費用扣除方式采用定額扣除800元或定率扣除20%,是以勞務報酬額4000元為分界點。當勞務報酬額為4000元時,費用扣除額800元,應納稅所得額3200元,應納稅額640元,稅后所得額3360元。因此,稅后所得額3360元與勞務報酬(稅前所得額)4000元的應納稅額相等。
(2)21000元。因為勞務報酬所得稅率20%與30%是以應納稅所得額20000元為分界點,根據(jù)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1-20%),可以將應納稅所得額20000元換算為扣除費用前的勞務報酬額25000元,應納稅額4000元(計算過程略),稅后所得額21000元。因此,稅后所得額21000元與應納稅所得額20000元的應納稅額相等。
(3)49500元。因為勞務報酬所得稅率30%與40%是以應納稅所得額50000元為分界點,根據(jù)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1-20%),可以將應納稅所得額50000元換算為扣除費用前的勞務報酬額62500元,應納稅額13000元(計算過程略),稅后所得額49500元。因此,稅后所得額49500元與應納稅所得額50000元的應納稅額相等。
根據(jù)表2計算應納稅額時,首先要把不含稅所得額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分為兩種情形:
(1)不含稅(稅后)所得額未超過3360元時: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稅后)所得額-800)÷(1-20%) (公式Ⅲ)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公式Ⅳ)
公式Ⅲ的推導過程為:
根據(jù):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800
不含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應納稅額
整理:應納稅所得額+800=不含稅所得額+應納稅額
=不含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20%
得出: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所得額-800)÷(1-20%)
(2)不含稅所得額超過3 360元時: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所得額-速算扣除數(shù))×(1-20%)÷[1-稅率×(1-20%)]
(公式Ⅴ)
或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所得額-速算扣除數(shù))×(1-20%)÷換算系數(shù) (公式Ⅵ)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公Ⅻ)
公式Ⅺ中,換算系數(shù)=1-稅率×(1-20%),其中20%為費用扣除率。
當稅率為20%時,換算系數(shù)為0.84;
當稅率為30%時,換算系數(shù)為0.76;
當稅率為40%時,換算系數(shù)等于0.68。
公式Ⅴ的推導過程為:
根據(jù):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1-20%)
應納稅額=勞務報酬額×(1-20%)×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不含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應納稅額
整理:不含稅所得額=勞務報酬額-應納稅額
=勞務報酬額-[勞務報酬額×(1-20%)×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應納稅所得額÷(1-20%)-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得出: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所得額-速算扣除數(shù))×(1-20%)÷[1-稅率×(1-20%)]
【例2】 為便于理解與對比,將例1中的兩筆勞務報酬均假定為是稅后所得額,則具體處理如下:
(1)學者稅后所得額3000元。
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3000-800)÷(1-20%)=2750(元)
換算為勞務報酬額=2750+800=3550(元)
應納所得稅額=(3550-800)×20%=2750×20%=550(元)
即單位向學者支付勞務報酬應計入成本費用的數(shù)額為3550元,其中向學者支付稅后所得額3000元,代扣代繳學者應納個人所得稅550元。
(2)技術人員的稅后所得額30000元。
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30000-2000)×(1-20%)÷0.76=29473.68(元)
換算為勞務報酬額=29473.68÷(1-20%)=36842.11(元)
應納所得稅額=36842.11×(1-20%)×30%-2000=6842.11(元)
即單位向技術人員支付勞務報酬應計入成本費用的數(shù)額為36842.11元,其中向技術人員支付稅后所得額30000元,代扣代繳技術人員應納個人所得稅6842.11元。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稅法[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331-343.
[2]樊鋼.建議微調個稅稅率累進制[J].商界(評論),2009(01):88.
[3]甘行瓊.累進稅率的制度經(jīng)濟學分析[J].稅務研究.2005(01):75-77.
[4]馬俊.對勞務報酬所得稅率表的修改意見[J].涉外稅務,1999(11):70-71.
【我國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稅計算】相關文章:
企業(yè)所得稅的計算方法12-27
我國計算機教育現(xiàn)狀分析論文10-10
《巧取報酬》的教學教案10-08
支付信托報酬協(xié)議02-28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全文06-11
個人所得稅報告表范本10-07
個人所得稅自查報告10-28
職工勞動及報酬合同書01-12
支付信托報酬協(xié)議書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