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小論文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guī)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下面小編整理相關哲學小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學小論文【1】
淺析中國哲學各家起源及法家發(fā)展
一、中國哲學的背景與各家起源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陸國家,原始時期人與人之間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當時人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并且圍繞生存展開他們的思想。
后來勞作耕種為其提供了食物的來源,逐漸的中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國家,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這一因素影響,對于農業(yè)極其重視,因而土地成為了爭奪的對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產生,以血緣為紐帶,有了老幼尊卑。
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等級制度從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時也促使了儒家學說的產生。
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現(xiàn)出了人民對于農的渴望和靈感。
可見農業(yè)對于人們的影響之大。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極為活躍的階段,隨著周王朝統(tǒng)治的失效,原本官師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喪失了職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開始教學,從而產生了各個學派。
后來先后有兩位歷史學家司馬談和劉歆對各家進行了分類,司馬談將各家分為六個學派,劉歆則將其分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
兩位對于各家門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論斷,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處。
按照馮友蘭先生的理論,司馬談所說的“六家”思想,是從六種不同的人之中產生的。
套用劉歆的話:儒家的人多處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為武士。
道家的人多為隱者。
名家的人多為辯者。
陰陽家的人多為方士。
法家的人多為法術之士,這些人所建立的學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階級。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先秦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與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經說過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統(tǒng)治失效,官、師分離,私學興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學中的一位教師,同時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論語》一書之中,實為他與弟子們的對話,由其學生記錄搜集成書。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較為重要的哲學家便是墨子。
按照書中的分類,墨家主要源出于俠士,他們是周天子時期,在軍事方面為諸侯國出謀劃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記錄在《墨子》一書當中。
與此同時,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他想將傳統(tǒng)的制度與孔子學說一起否決掉。
據(jù)《論語》所記載,在孔子周游列國傳授其學說時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隱者,他們多為個人主義者,并且認為孔子的學說沒有太大用處,道家便是由這些人所創(chuàng)立的,這些隱者要為自己的隱居賦予內在的含義,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學說,以此來支撐他們隱世的原因。
法家則是由一群法術之士所創(chuàng)建的,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這樣先秦時期產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與爭論中不斷發(fā)展,有的學說就此沒落,而有些學說則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與思想的延續(xù)
法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個,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經有了三個派別,一派以慎為首,他以“勢”作為政治和治術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為首,他則強調“術”。
還有一派以商鞅為首,最重視“法”。
韓非則認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國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見解,君主可以勢立法,以此來統(tǒng)治百姓,再用術來驅使他人,讓別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無為而無不為。
法家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為統(tǒng)治者所采納,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巔峰,秦王為了保住剛剛打下來的江山、統(tǒng)一的中國,采取強硬的統(tǒng)治措施,重視法律,對于違反法規(guī)的人更是嚴懲不貸,近乎到了殘忍的地步。
甚至焚書坑儒,試圖以法家思想為首位,統(tǒng)一中國思想,走向了一個法治的極端。
在那個短暫的時期內,法家可謂是獨尊。
但是人們在這樣殘酷的政治壓迫中,難以生存,從而引發(fā)了起義,秦王朝的統(tǒng)治頃刻覆滅,改朝換代。
法家也受到牽連,為人民以及后來的漢代統(tǒng)治者所冷落。
與此同時,儒家以其溫和的思想再次興起。
漢代開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適用,所以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應時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走上頂峰。
而此時的儒家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受到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尤其是陰陽家,董仲舒要為當時的政治、社會新秩序提供理論根據(jù),因而把陰陽家的天人學說以及形上學的根據(jù)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學結合在一起,以此維護漢帝王的統(tǒng)治。
所謂盛極而衰,漢朝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退出了舞臺,中國陷入了魏晉南北朝的頻繁戰(zhàn)爭之中,人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更不用說研讀儒學經典,儒家日漸失效,在這一時期轉而代替它的則是道家思想,佛教(禪宗對后來儒家影響深遠)也逐漸傳入。
直到隋唐又統(tǒng)一各國,儒家才再次興起。
這一時期再次興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時期的摸樣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喪失。
原先的典籍依舊留存,但已經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精神需求了。
隨著之前道家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人們的興趣點也發(fā)生了轉變,更加傾向于形而上學、超道德價值亦或性命之學等問題。
因而儒家經典如《論語》、《中庸》、《易經》等都需要新的解釋和發(fā)揮,以此解決新時代的需求與問題,從而我們稱之為“新儒家”。
三、結語
中國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途中閃爍過各種不同的王朝。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各有其哲學思想,而在這百家當中,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少數(shù)幾家越過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留存在我們的映像之中。
要說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這幾家的學說思想,或多或少順應了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統(tǒng)治者、政治家們才會去宣揚它,人們作為這些思想的發(fā)聲者和承受者才會將它傳遞下去。
在我的理解當中,這些學說之所以產生,并且得以發(fā)展亦或漸漸沒落,都是因為它們滿足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政治乃至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它們或多或少的能夠滿足人們心靈的慰藉,鞏固政權的統(tǒng)治,維護社會的安定。
反之,未能滿足時代需要的學說,則逐漸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時期,法家思想對于維護政權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一時興盛至極。
然而,秦王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過于殘暴,導致人民起義,秦王朝很快覆滅,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漢代的初期,較為溫和的儒家思想則由于法家的沒落獲得機會再次興起,因為這樣的儒家思想為當時的百姓、政治集團所需要,有利于統(tǒng)治,所以他們才會去推行乃至宣揚。
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學說也就是在這樣復雜的王朝更替、時代變遷、思想變換中艱難前行的。
儒道兩家的思想在這場時間的考驗中獲得了勝利,成為了我們這個國家主要的兩大哲學體系。
儒學中對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緣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倫理體系。
道家則破出了這套倫理體系,給了人們另一種思想模式的選擇,并和佛教一起,與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亦或是一種交融合流。
儒道兩家在這段時而動蕩,時而穩(wěn)定的歷史當中,對于人民和統(tǒng)治者來說都具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們既是人們思想的集成體現(xiàn),也是統(tǒng)治者手中牽引的繩索,這也便成了它們留存的原因。
與此同時,法、墨、陰陽等各家也在歷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蘊含在法律制度當中,伴隨我們左右;墨家雖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體現(xiàn),難以避免;陰陽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軼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蠱惑人心,總有個中道理。
這些學說在歷史中碰撞、消解、磨合、交融,最終形成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樣子。
哲學小論文【2】
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研究
引言
開展中國哲學的研究,主要可以將中國哲學的特質總結歸納為:探究對象、思維模式、學術發(fā)展、辨析思路和創(chuàng)建境界五大特質。
通過探究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明確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的基本內容,可以使得我們更加良好的體會到中國哲學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思想魅力。
一、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
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研究,首先應當明確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
“哲學”主要是指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對于自然、環(huán)節(jié)以及社會的思考,從而獲得的系統(tǒng)性的思想。
根據(jù)當下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主要可以將中國哲學總結為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現(xiàn)代哲學兩大模塊。
例如“春秋百家爭鳴”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思想之一,而現(xiàn)代中國哲學思想則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思想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
中國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包含了智者對于社會、人類、自然、環(huán)境以及宇宙的認知,因此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研究,實現(xiàn)中國哲學的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具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1]。
二、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研究對象”探究
通過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研究對象”的研究可知,中國哲學的研究對象具有“重人不重物”的特點。
“人”是中國哲學的對象研究的主要方向。
例如在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所推出的哲學理念便為“仁者愛人”。
在“仁者愛人”這一思想中,中國古代哲學家倡導對于人性的弘揚,對于人的思想的關愛。
倡導人與人之間保持互相尊重、互相友愛的關系[2]。
再例如在中國古代發(fā)展歷史同樣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道家思想”,也是倡導人們在生活中“兼以易別”,引導人們能夠以友愛的、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和他人,進而實現(xiàn)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良好的平衡和發(fā)展。
同時在道家哲學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一警言中,注重的也是以人為本,根據(jù)人的生活中的“貪”、“嗔”、“欲”給以警示,從而達到引導眾人“脫離苦海”的目的,
從這一角度講看,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道家哲學對于“人”、“人性”的的關注和研究也存在著不可胡思的高度。
孟子也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的哲學家之一,在孟子的哲學思想中,也存在著對于“人”的生命的嚴肅的、全面的以及獨特的思考。
例如在孔子的《論語 為證》中層記載,“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這句話的意思是:養(yǎng)父母并不是什么大事,能夠真正做到為他們送終才是大事。
這句話中,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倫理道德中的“孝”的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孟子這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于生命的思考和敬畏[3]。
因此通過探究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孟子的思想主張可知,中國哲學五大特質中的“研究對象”,其探究核心主要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的。
三、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思維模式”探究
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思維模式”。
主要是建立在“直覺體悟”的基礎上的,注重思維上的本能的發(fā)揮,著重于研究感官所能帶給的讓人的感悟,因此從這點也可知,相對于西方對于邏輯推理的推崇,中國哲學研究者則更加注重對于事物的領悟,極大可能的實現(xiàn)了所研究的事物的“虛與實”的有效結合。
在我國的古代哲學文學著作中,《周易》就可以良好的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模式所具備的“直覺體悟模式”。
“圣人設卦現(xiàn)象,系詞焉而明吉兇”,這句話的意思是:占卜者設立易卦觀察卦象,就可以根據(jù)根據(jù)剛柔以及世事的變化結果來斷定事情的吉兇。
這說明了古代哲學家對于直性思維的運用,存在著極高的重視程度。
在例如在我國的《孟子 盡心上》中,曾經寫到“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認為,世界上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完全的為我準備,如果能夠時時刻刻的警醒自身,做到以誠待人、事無欺瞞,便可以獲得極大的快樂。
這一哲學理論充分的體現(xiàn)出了孟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顯現(xiàn)出了中國哲學中的五大特質中的“思維模式”所具備的仁德以及對于自然和人性的推崇和敬畏[4]。
四、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探究
通過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探究可知,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主要倡導的思想理論為“經實踐行”。
在《周易》的每一卦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學術方向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引導性。
例如在《周易》的“乾卦卦辭”中,蘊含著對于世間萬物的產生、繁盛直至凋零以及最終的滅亡的思考為的就是警示人們,世間萬物是不斷的變化的,而且世間萬物的每一項變化都具有其復雜性和因果性,進而引導人們對于時間萬物的變化進行足夠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
同時在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中,對于“仁”也具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視,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核心學術哲學便為“仁”,其中的“仁”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要求人們本著仁德的思想,對自身負責和對他人友善。
同時“仁”的實踐性也體現(xiàn)在,對于他人的仁德,應當是自發(fā)的、無外界環(huán)節(jié)強迫下的自身行為[5]。
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其中所倡導的“仁德的實踐”,不僅為我國古代哲學的良好的、全面的發(fā)展奠定了穩(wěn)定的基礎和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同時也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形成和流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辨析思路”探究
在探究了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學術發(fā)展”后,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辨析思路”探究。
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辨析思路”主要推崇的為“生命與生機”,這一哲學將宇宙的萬物都作為生命的整體進行研究,進行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思路的統(tǒng)一性和系統(tǒng)性。
在《論語 述而》中,其辨析思路便體現(xiàn)出了對于“生命和生機”的推崇與尊重,倡導人們敬畏自然、關愛自然,能夠真正的與自然融為一體。
例如“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實,非孝也”。
就可以良好的體現(xiàn)出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辨析思路”的“崇仁”與“重生”。
六、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創(chuàng)建境界”探究
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創(chuàng)建境界”,主要是對于“圓滿的追求”,并且引導人們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進而可以良好的體現(xiàn)出自身的“至誠”,同時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中的“創(chuàng)建境界”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結束語
開展中國哲學的五大特質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思考我國的哲學思想文化內容,可以使得我們更加良好的體會到中國哲學的思想,并且將思想流傳下去。
【哲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哲學論文心靈哲學10-01
論文發(fā)表哲學10-01
哲學專業(yè)論文10-08
哲學論文100010-01
哲學的對象論文10-01
哲學畢業(yè)論文:品味哲學10-08
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10-01
心靈哲學視閾下的中國哲學論文10-08
淺談哲學地教教育哲學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