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論文
青年大學生是我國重要的人力資源與人才保障,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但近年來屢見報端的大學生打架傷人事件、道德淪喪、良知喪失事件不絕于耳,這讓人們對當代大學生能否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任而擔憂。因此,了解當前高校學生的公德現(xiàn)狀,尋找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提出解決策略已成為教育者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1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其基本內涵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北疚牟捎眠@一概念的界定作為問卷設計的基礎,提出了20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面向長春建筑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本科生發(fā)放500份問卷,實際回收485份,其中有效問卷476份。
1.1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數(shù)藝術生對社會公德有正確的認識,能夠積極做出符和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并抵制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不良行為?梢哉f藝術生的整體社會公德狀況是健康向上的。但調查結果同樣顯示出藝術生在社會公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1.1知行脫節(jié)
道德教育包含知、情、意、行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知是基礎;情是動力;意是保障;行是關鍵。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把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在對藝術生進行調查時卻發(fā)現(xiàn),雖然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公德有明確的認知,有較強的公德意識,但在行為上卻存在一定的反差。如:在被問及“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當遵守,你是否贊同?”表示贊同的雖然占95%,但對“公交車上,你會主動給無座的老人讓座嗎?”27.3%的學生表示不會主動讓座,42.6%的學生表示會視情況而定,僅有30.1%的學生表示會主動讓座。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社會公德以及相關道德規(guī)范學生有明確的認知,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存在一定的偏差?梢哉f,大部分學生對于道德規(guī)范還停留在知的階段,沒有真正外化于行。
1.1.2正義感和責任心欠缺
正義感是個人道德品質的一種表現(xiàn),有利于團結他人、維護正義原則、實現(xiàn)社會公正,促進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發(fā)展。責任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保障。但在調查過程中,對于正義感與責任心大學生們的表現(xiàn)令人擔憂。如:在問及“遇到老人倒地你會怎么做?”45%的學生選擇“快速走開,這件事和我沒關系”,36.8%的學生選擇“猶豫不決,又想幫助老人,又怕惹來麻煩,在旁邊默默的看著別人怎么做”,僅有18.2%的學生選擇“想都不想,扶起來再說”。關于“在公共汽車汽車上,你看到一個小偷正在偷一個女士的錢包,你會怎么做?”40%的學生選擇“裝作沒看見”,49.9%的學生選擇“用眼神或動作示意被偷的女士”,10.1%的學生選擇“挺身而出,當場抓住小偷”。由此可見,對于有可能讓自己惹上麻煩或是傷害到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學生會保持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正義感與責任心則無從談起。
1.1.3公共精神匱乏
公共精神是隨著公共交往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公共理性,是公民在現(xiàn)代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精神與道德素養(yǎng),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養(yǎng)與社會風氣的標準。調查中,大學生關于公共精神與公共意識方面的表現(xiàn)并不令人滿意。如:在問及“你如何看待在建筑物或是墻壁上隨意涂鴉的行為?”35.3%的學生表示這是一種藝術行為,能展現(xiàn)個人的風采;38.2%的學生表示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行為,墻壁上有各種痕跡很正常;26.5%的學生表示這種行為很不好,破壞了公共設施。由于此次調查對象為藝術生,大部分學生對涂鴉或涂鴉行為有一定的認同感,可能會忽略了這種行為所產生的后果,但同時也反映出在某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因個人的私欲而忽略公共精神與公共責任。對于“對破壞公物的人,你會怎樣?”的問題,60%的學生選擇“與己無關,不考慮”。一個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不僅是管好自己不做任何有背公德的事,他還有責任和義務去監(jiān)督和制止其他有背公德的人或事。
1.1.4法制觀念淡薄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國重要的治國方略,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是我國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直接反應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與法治建設的成敗。但在調查中明顯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的問題。如:“當人行道上出現(xiàn)紅燈,可一直沒有車輛通過的時候,你會怎么做?”32%的學生選擇“直接穿過去”,48%的學生選擇“別人走我就走”,僅有20%的學生選擇“等到綠燈再走”。對“你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xiàn)象?”的問題,僅有56%的學生表示這是一種違法行為應堅決抵制。
1.2原因分析
1.2.1藝術生獨有的個性特點所致
高校藝術生大都個性鮮明、注重自我,缺乏團結精神與集體意識,對制度紀律有抵觸情緒;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對于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不夠重視;注重專業(yè)發(fā)展,忽視文化基礎,既影響了其對藝術的深層次理解,又阻礙其文化素養(yǎng)與內涵的提升?傊,大部分藝術生在校期間,熱衷于自己畢生所追求的藝術事業(yè),理想信念和社會公德意識都很淡薄。
1.2.2社會環(huán)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尤其是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對于價值觀仍在形成時期的青年大學生來說,面對形形色色的價值觀的沖擊,難免會對主流價值觀產生動搖,導致其對“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傳統(tǒng)美德的輕視與摒棄。此外,隨著“扶老人”話題引發(fā)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風波,公眾在悄然間已變得談之色變、疑心重重,從對大學生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對于這種本應不假思索立即扶起的行為,開始變得顧慮重重。在這種敏感、焦慮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往往會導致人的認知和行為的扭曲變形。
1.2.3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時也是教育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教育功能上講,家庭教育應主要是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但大部分家庭卻把目標定位在成才教育上,把孩子的智育、升入重點學校等目標放在第一位,甚至做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標。因此,由于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造成了家庭德育的缺位,影響了孩子良好品格和價值觀的形成。
1.2.4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單一
學校本應是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可縱觀各高校,對于道德教育往往只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試圖通過開設1-2門思想政治課程,完成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殊不知,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仍然只停留在德育過程“知”的階段,并極有可能是一種被動灌輸?shù)摹爸。尤其對于藝術生來說,對待傳統(tǒng)課堂本身就有一種抵觸行為,他們認為傳統(tǒng)課堂中的講授與灌輸會禁錮他們的思想,限制他們的自由,而思想政治課更會被當成“上與不上沒有分別的課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反復并逐步提高的過程,僅憑單一的模式、短暫的過程是無法取得實效的。
2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公德素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
2.1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充分利用網(wǎng)絡、媒體、報刊等傳播工具,加強輿論的宣傳與引導,大力提倡“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理念,積極宣傳與弘揚社會正能量,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大環(huán)境。
2.2修正錯位的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應把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放到首位,修正錯位的教育目標,更新教育理念,改變重智輕德的觀念,樹立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上進心比進步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觀念。此外,家長要時刻注重自身言行,遵守社會公德,做孩子學習與模仿的好榜樣。
2.3完善高校社會公德教育體系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彰顯文化育人功能。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內在動力。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guī)范產生深遠影響,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如,可制作社會公德宣傳畫冊和宣傳片,通過校園宣傳櫥窗、橫幅、標語等途徑,營造和諧、文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使“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意識深入學生內心。還可通過社會公德主題辯論賽和系列公德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社會公德的理解與認同。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校園網(wǎng)、校園電視臺、校報等校園文化宣傳平臺建設,重點加強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新媒體平臺建設,通過微博、微信等媒體展現(xiàn)公德榜樣人物風采,傳遞正能量信息,營造良好的校園網(wǎng)絡文化氛圍。
(2)結合藝術生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公德教育活動。對于藝術生要尊重其個性發(fā)展,把公德意識培養(yǎng)融入到其專業(yè)發(fā)展之中,在日常生活、學習考試、專業(yè)實踐、擇業(yè)就業(yè)中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如,可通過開展以社會公德為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大賽、歌唱比賽、攝影展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讓學生用畫筆、刻刀、相機記錄發(fā)生在身邊的公德小事,在展現(xiàn)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加深其社會公德的理解。
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作為祖國建設者與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先成為有道德人,做一個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才有資格作為接班人來承擔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發(fā)[2001]15號
[2]郭洪亮.核心價值觀視域下藝術類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J].學習月刊,2015(3).
【對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10-09
社會公德狀況的調查報告10-05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04-22
關于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10-08
廣東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創(chuàng)業(yè)目前狀況調查10-06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狀況的實證調查10-08
大學生健康狀況與膳食營養(yǎng)狀況調查分析論文11-10
藝術類論文11-02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1-28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