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人與海
本文試以接受美學理論分析了對作品《老人與海》的不同闡釋,并從中得出結論:讀者只能在肯定文本定向性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
解讀老人與!1】
摘 要:接受美學認為閱讀是一個讀者帶著自己的前理解對原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文本既有開放性,又有定向性。
前者表現(xiàn)為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闡釋往往是不同的,而后者使得讀者不能天馬行空般地對文本進行過度闡釋。
本文試以接受美學理論分析了對作品《老人與!返牟煌U釋,并從中得出結論:讀者只能在肯定文本定向性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
關鍵詞:接受美學;前理解;闡釋;創(chuàng)造性閱讀
20世紀,文學研究的重點曾一度從作家轉移到作品。
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和現(xiàn)象學批評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探討作品文本的語言、結構、意義等問題,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將作品視為一個自足的體系,把文學研究圈在文本的狹小天地里,讀者只是一個在文本指導下的感覺主體,充其量是充當鑒賞者或批評者角色。
20世紀60年代之后,以堯斯、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把文學研究的重點由文本中心轉移到接受者(讀者),他們強調讀者在閱讀中的參與作用,能動創(chuàng)造,并給這種創(chuàng)造以充分而廣闊的自由天地,即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實質上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過程。
厄納斯特・海明威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來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和技巧。
他曾說:“我總是試圖根據(jù)冰山原理去寫作。關于顯現(xiàn)出來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只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在《老人與!分校淳毜奈淖诛L格和下意識的象征隱喻,得到了最大的體現(xiàn)。
文學性如此強的小說,其語言自然留給人們很大的闡釋空間。
和大多數(shù)巨著一樣,海明威的這篇小說讀起來有多層涵義。
一方面,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帶有悲劇性的冒險故事。
故事講到一個精神沮喪的老漁人,在他對職業(yè)的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險遠航至墨西哥灣流,并在那里釣住了一條該水域中從未見過的最大的馬林魚。
故事接著說道他孤零零地、在因奮力叉住這條大魚而耗盡了力氣之后,被迫投入一場和一群海盜似的鯊魚的絕望的搏斗之中,結果是那些鯊魚只給他留下了獵獲物的一具骨架。
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個人如何從災難和實際失敗的環(huán)境中攫取精神上的勝利。
再一方面,這部作品帶有一種宗教意義的隱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征和比喻。
美國的評論里,最有力的一種論調是桑提亞哥象征著耶穌。
八十四天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意味著不斷的受難。
而老人背負著魚如耶穌背負著十字架走上骷髏地。
在最后老人的努力盡數(shù)付之東流,意味著耶穌的受難。
對這樣的論調,不太了解基督教經(jīng)典的讀者會覺得略顯牽強附會。
這是因為文本除了確定性之外還存在不確定性或空白,用接受美學的術語來說是“召喚結構”,這種空白中止了文本模式的聯(lián)結性或中斷了文本的最優(yōu)聯(lián)結,這樣就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和機遇,促使讀者以自己的經(jīng)驗或所謂的“前理解”去填充彌補空白,這使得閱讀本身成為一種積極的交流活動,而不是純粹的接受信息的被動行為。
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接受美學否定文學作品的意義是固有的,不變的,而是認為作品和接受一樣具有歷史性、開放性。
一改往昔的烽煙戰(zhàn)場或凌寒絕頂?shù)沫h(huán)境,《老人與海》選擇了一個隨處可見的小漁村。
一個孤獨的老人,被長久地陽光暴曬后皮膚上留有老人斑,酷愛棒球,在整整八十四天未曾釣到魚之后遭到周圍人善意的嘲笑,而安之若素,毅然在加勒比海上開始了他驚心動魄的歷險記。
小說的大半篇幅都描寫著一件事:桑提亞哥的釣鉤成功地進入了一條魚的臟腑。
但是那一條巨大的魚卻反客為主,牽帶著他的漁船四處飄蕩。
在此期間他只是緊緊地攥住漁線,不斷自言自語消磨著時光。
在經(jīng)過漫長的努力之后,魚死去了,桑提亞哥將它綁在了船旁。
在被一條兇猛的大魚帶入蒼茫大海之時,他的手抽筋了,手掌筋絡劃破了,饑餓使他吞食生魚。
對待這一切,桑提亞哥帶著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平靜,表現(xiàn)得低調而輕松。
不斷地自言自語之時,他還在掛念著馬特奧的棒球賽。
這是一種真正的勇武和自信。
即使他的年紀已衰邁,但是在他喃喃自語的安靜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勇敢的心。
桑提亞哥蹣跚著回到自己的屋中睡下,沉睡中他夢見了少年時望見過的非洲雄獅。
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預示著他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以上只是對《老人與!返囊环N廣為人接受的闡釋,即認為它是一首英雄主義贊歌,歌頌的正是桑提亞哥。
畢竟文學作品不是擺在那兒恒定不變的客體,而是向未來的理解無限開放的顯現(xiàn)過程,它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而這種歷史性又取決于讀者的理解。
隨著時代的不同,接受者總有新的意義發(fā)現(xiàn),與文本原意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一種交往模式。
在現(xiàn)代社會,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被賦予了新的涵義。
在一些讀者眼中,他不再是令人崇拜的英雄,而是一個有點傻,有點迂腐的人物。
第一,科德角的一位漁民談了自己的看法:桑提亞哥應該把魚身上的肉割下來放在艙底,余下的留給鯊魚。
其二,忙了三天三夜,老人除了弄回一副魚骨外,別無他獲,豈不悲哉?他為什么不與別的漁夫一樣,索性讓釣索隨流漂去?起碼可以盡快捕到獵物,盡可能地彌補自己的損失。
這樣捕到的獵物雖然不大,但可以放入船中,免受侵蝕和攻擊,然后得勝回家,豈不妙哉?第三,當馬林魚招來成群結隊的鯊魚進攻時,他也至少有兩種選擇:爭分奪秒,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馬林魚肉保存起來;抑或放棄那條捕到的大魚,安全第一,“留得綠水在,哪怕沒魚捕?!”如上所述一些讀者發(fā)現(xiàn):首先,他行事沒有預見。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過大的魚和過遠的航程定會引來鯊魚,這是常識。
正是他的沒有預見,導致了策略上的失誤,豈能不敗乎?其次,他分不清主次,把握不住主流,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
再次,他處事莽撞,個人主義、英雄主義過于嚴重。
常用“想當年”的冠軍風采去拼,不考慮自己已是行將入土之人,逞能的結果是差點搭上老命。
最后,事后不總結,不反思。
他只會糊弄小男孩,搞盲目崇拜,相互吹捧,給自己增添一絲“傳奇”色彩。
這樣的一個人,難道還算不上傻或是迂腐嗎?事實上,這種闡釋也是有理的,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fā)展,許多領域的生產已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
面對困難,人們似乎更善于以智取勝。
那么,桑提亞哥的行為被視為是傻人的蠻干就不足為奇了。
可見,讀者存在于一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這種環(huán)境先行地占有了他,并賦予他一定的前理解,進而影響他對文本的閱讀。
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同的文本來。
然而,接受理論在指出文本中存在“空白”的同時,并沒有否定它仍具有基本定向功能的“圖式框架”。
因此,讀者應把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作為閱讀的起點,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閱讀將會導致對文本的過度詮釋。
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則導向了謬誤。
如果把創(chuàng)造性閱讀理解成不顧作品的意義而隨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則只有創(chuàng)造而無閱讀了。
只有在肯定作品有自身意義的基礎上的“共同創(chuàng)造”才是科學的。
海明威在《老人與!返慕Y尾處首創(chuàng)了“兩難構架”――那個拖著一條大魚殘骸返回陸地的老頭兒,到底是一個成功者還是一個失敗者?是智者還是愚者?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為此爭論不休。
正因為怎樣去定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怎樣去定論也都會為對立觀點留下充分的反駁余地。
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即在把握住文本定向性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前理解,或借助于別人的前理解去閱讀;努力發(fā)掘別人還沒發(fā)現(xiàn)的作品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lián)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將閱讀與生活相聯(lián)系,用閱讀去影響生活。
解讀《老人與海》,感悟接受美學,以上正是接受美學給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張隆溪,20世紀西方文論述評[M],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6。
[2]黃源深、周立人,外國文學欣賞與批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蔣孔陽,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4]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海明威著,吳勞譯,老人與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解讀《老人與海》原著與電影的異同【2】
[摘 要] 《老人與!肥呛C魍拇碜髌,也是將他推向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部偉大作品,這部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1958年上映的《老人與海》最為人稱道。
我們看到這部老電影的時候,會產生無限的感慨,被電影畫面中的大海、老人、大魚、獅子所吸引。
電影將原著中的文字轉變成動態(tài)的畫面,更加讓這部作品深入人心,觀眾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更好地了解原著中的內容細節(jié),并且從中體會到真實的海上生活,給這部作品加分不少。
本文就對《老人與!返脑c電影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分析,希求呈現(xiàn)兩者之間的存在的關系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析這部偉大的作品。
[關鍵詞] 《老人與!;原著與電影;異同
《老人與!冯娪爸袕V闊無垠的大海、昏黃縹緲的云朵都深深印刻在觀眾的心中,原著中所講的美麗景象被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老人與魚兒的“斗爭”更是堪稱經(jīng)典,電影中的漁夫圣地亞哥的堅強與執(zhí)著,確實體現(xiàn)出了海明威的書中的人的奮斗精神,垂垂老矣的人還在與一個靈活、勁頭十足的大魚一較高下,遇到困難沒有放棄,老人的身軀與靈魂合二為一,為我們上演了一場人與命運的生死較量,名譽與物質都不能衡量這種恒心,只有通過用心去感受,才能獲悉老人的艱難歷程與決心。
一、電影《老人與海》簡介
古巴的一名普通的老漁夫圣地亞哥早年就從事漁獵活動,他在海岸上的小屋子里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在海上奮斗的84天,沒有一點收獲,別人都釣到了魚,就是他沒有一點進展,與他“相依為命”的小男孩在父母的勸阻下與他分道揚鑣。
但是當?shù)?5天的曙光來臨,他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繼續(xù)進行一個人的戰(zhàn)斗,當然,這次他沒有任何幫手,他只能憑著一己之力在海上奮斗,無論有沒有收獲,他總要回來面見大家,那時,他的“戰(zhàn)績”將會在大家心中產生巨大的反響,所以要想得到一些收獲,爭取別人羨慕的目光,這次必須拼了!
當老人坐著小船再次出發(fā),電影中呈現(xiàn)出美麗的朝霞與光彩奪目的海平面交相輝映,老人的身影在海面上輕輕搖晃,這種景象確實唯美動人。
老人出發(fā)了,他在第85天很順利,在風平浪靜的海平面上,他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只大馬林魚已經(jīng)上鉤,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他怎能錯過。
于是他奮力想將其拽上來,但是于事無補,他再次面臨著失敗的打擊。
老人心中無限感慨,終于抓住了一次“偉大”的機會,他怎能放棄呢,于是他用盡全身力氣,與這條大魚進行了殘酷“廝殺”。
在斗爭過程中,老人不時想起年輕時與一個黑人壯漢“掰手腕”的情景,他最終用毅力與信心打敗了那個黑人,所以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依然選擇用毅力來打敗對手。